疫情之下,首飾藝術家們在做什么?
回憶2年前疫情在歐洲爆發時,正巧臨近慕尼黑首飾周,隨著主辦方宣布一些活動取消,這讓首飾藝術家們受到不少心理上的打擊,他們也面臨著和我們一樣的窘境,甚至無法獲得材料或無法使用工作室等等,但借此機會他們也得以重新審視自己的作品、更新思想,挑戰全新的創作方式,作品似乎象征著在這種“脅迫”之下而藝術家們創作熱情,和作為人類生命力。
2022年3月,Art Jewerly Forum平臺舉辦了一場特殊的線上展覽——疫情流行下的首飾。該項目直至今天展出了40藝術家的作品并且仍在更新。在展覽介紹文中,引用了Viceversa畫廊的老板,Ilona Schwippel對疫情的描述:“疫情一種是集體的、公共的體驗,與此同時又與每一個人密切相關、甚至是戲劇性的。” 藝術家們的作品也可以看作是不同的國家、文化、社交圈中的現狀和思潮的一種縮影。

Dana Cassara:
你是否記得,我們曾被要求不許挖鼻孔?

Ilona Schwippel:
我其實非常習慣在家中獨自工作,
但疫情仍舊影響了我的生活。
通常我每周都會去學校給我的學生們上課,但現在只能嘗試透過屏幕溝通、理解對方的。
參展藝術家之一的Patti Bleicher 寫道:
“縱觀歷史,珠寶通常是健康幸福的試金石、護身符或對更美好未來的信念的象征。新型冠狀病毒帶來了駭人的影響和生活的諸多不便,使國際社會陷入停擺,也使我們所有人面臨共同的危險,但這也從而證明了實際上我們多么相互關聯,因此我們必須不斷團結起來,才能與這種存在主義作斗爭一起威脅。”
在關于疫情的藝術創作中,首飾這一特殊的形式展現了其獨特的力量。與身體密切的關聯性,以及其在漫長的歷史中積累的情感價值和象征意義,使它足以承載豐富思想和理念。
《Borrowed Jewellery》意為借來的首飾,是首飾藝術家Lavinnia Resetti與Maria Walker共同發起的現成物首飾的創作項目,她們尋找日常生活中物品的形態上與首飾的聯系,并在將其轉化為首飾的過程中展現其實用功能之上的意義。因為隔離政策,她們的創作場地轉向了自己的居室,用日常物品以頭冠的形式“佩戴”在身上,從而展現對隔離生活的思考。
‘Bought enough toilet paper?’
而不同于《Borrowed Jewellery》所呈現即興感和強烈的視覺沖擊,藝術家Myung Urso則用日記一般的手法溫柔平靜地敘述這疫情中她的觀察。

《Portraits of Now》展覽海報
《Portraits of Now》是韓國藝術家Myung Urso在疫情期間創作的胸針系列,其名意為“今日肖像”。肖像、人像在傳統首飾中是常見的主題,時至今日人們也用人像圖標直觀地表達心情,而在大家不得不戴口罩生活之后,這種交流也受到了影響。作者從人像出發,著眼于疫情爆發后人們的生活以及情感變化。

‘Affection’

‘6 Feet’
每一組作品都有單獨的標題,在作者的Instagram上還能看到與作品相呼應的隨筆。經過東方寫意的抽象化的肖像透露出豐富的趣味和情感,耐人尋味的表情、跳躍的顏色和動物、植物、生活用品或是網絡圖標的組合,令人不禁思考每一件作品背后的故事和作者創作時的心情。該系列中有許多作品成對出現,表達了疫情影響下人與人,尤其是家庭、戀人之間的交流。同時在困境之下,作者有機會深入觀察、觸摸身邊的草木和動物,重新建立人與自然的關系。

‘Naturalist’

‘Hide Head’
當然,也有藝術家面對疫情的打擊也曾陷入迷茫——首飾究竟有什么意義?
日本自疫情以來, “不要不急” 成為了網絡上人們熱議的話題。“不要不急”指的是“非緊急必要事件不出門”這一要求的縮寫,但是 “緊急必要”之事該如何判斷呢?日本首飾藝術家松浦峰里在與SHINKO STUDIO的座談中提到:“每一次聽到‘不要不急’的時候,總會感到有些心寒,會有種被否定了的感覺。” 尤其在提倡“斷舍離”、產品過剩的社會中,首飾顯然是非常次要的。但是通過這次疫情,人們或許發現了生活其實就是由一系列“非必要”組成的,看書、散步等等活動正是人性的體現。相比制作本身,許多新的想法也誕生于發呆與思考的時間,而這種理念也與日本傳統手工藝中的一些創作方式不謀而合。

Brooches by Mineri Matsuura
Brooch, 2018
Oxidized silver, Paint
“正因為首飾創作對自己來說非常重要,因此也希望他人能夠理解、支持這種心情。”
松浦峰里引用了一段對于日本能劇理論書《風姿花伝》的講解:書中“花”這一概念可以簡單概括為圍繞著表演者的“空氣”,它無法被描述、無形無聲卻能被觀眾感知,而在表演中觀眾為不斷變化的“花”感到新奇而被吸引,但“花”并不是表演者或表演,而是觀看者因為看到精彩的表演后內心綻放的花朵。對于松浦峰里來說,在這個過程中人與人的情感交流是非常寶貴的,而這也是首飾能帶給她的體驗。

Necklace: Untitled, 2004
Silver 925, 24k gold, stainless steel
如果我們在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的博客中搜索“Pandemic Objects”(疫情相關物品),我們會發現有許多物品的定義已經發生變化。而回顧歷史上的每一次重大疫情都會給那個時代的文化帶來重大的改變。
在這些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藝術家們之于自己的觀察提出了新的論題;與口罩、病毒、距離等相關的材料和視覺元素也前所未有地被運用到首飾之中。而虛擬現實的發展也帶給首飾形式帶來了新的可能性,這些隨著疫情誕生的新的思潮和技術,或許也會將當代首飾推入一個新的時代。
Reference:
COVID-THEMED JEWELRY EXHIBITIONS
https://artjewelryforum.org/articles/covid-themed-jewelry_part-6_intl-artists_5-18-2022/
Myung Urso
https://www.instagram.com/myungurso/
Borrowed Jewellery
https://www.instagram.com/borrowed_jewellery/
V&A Blog - Pandemic Objects
https://www.vam.ac.uk/blog/pandemic-objects
《クリエイターズセッションナイト#1-2コロナの時代に考える-不要不急のモノってなんだろう?コンテンポラリージュエリー?アーティスト松浦峰里》
(前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F6dZKP9Zpk
(後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6iCDWolcLU
本期撰稿:Shenglin